要动摇这个是难度很大的。
有趣的问题是,新兴国家将如何处理它们日益累积的盈余。斯彭格勒在1918年到1923年期间发表了一部杞人忧天的著作《西方的没落》(Decline of the West)。
中国地位的显著上升基本上与人口规模有关。在18世纪末,英王乔治三世(George III)向中国派出了贸易使节,结果却遭到中国皇帝的拒绝——这位皇帝宣称,中国拥有一切所需的东西,不需要西方的小玩意。下一阶段它们将不仅在非洲等地区进行证券投资和直接投资,而且还要在美国和欧洲投资。主要受害者不太可能是普通民众,而是当前的治理和商业阶层。或许我们有必要从德国作家奥斯瓦尔德?斯彭格勒(Oswald Spengler)说起。
译者/邹策 进入专题: 西方主导 。全球人口接近70亿,而美国和西欧加起来仅有7.7亿人口。在2001~2011年间,我国的人均口粮消费量基本稳定,但猪肉消费量增长了20%,禽蛋增长21%,禽肉增长37%,牛奶增长223%。
五是饲料养殖业产品对饲料粮的传导。多年来,国家对国产油料加工产业基本未给予扶持,油料品种多元化开发力度不够,加上进口油料油脂的冲击,导致近年国产油料榨油量急剧下降。2.养殖饲料业发展导致饲料粮供给偏紧形成结构性矛盾。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2011~2020年间全球谷物实际均价将较2001~2010年期间上涨20%。
饲料养殖业发展带动饲料粮的需求,在饲料粮供给紧张的情况下,将推动价格上涨,反之则抑制价格上涨。已对国内玉米供需关系和价格形成了重要影响,并间接影响到小麦等其他品种。
期货价格既受市场供需关系的影响,也受心理预期和投机力量的影响。我国对植物油和油料进口的依赖主要表现在大豆、豆油和棕榈油的进口过多、增长过快。稻谷方面,由于国内供给充裕,未来进口量大幅增加的可能性不大。2011年我国小麦、稻谷和玉米三大谷物产量51183万吨,其中用于饲料生产的数量为15518万吨,相比2001年的用量为10372万吨。
稳定农民收入的政策,如最低收购价格政策、临时收储政策等。二是国内期货市场对现货市场的传导。涨幅最大的豆粕也只有32%,均显著低于国际市场。并且,对进口粮食的依赖度可能进一步上升。
这些流动性在未来若缺乏有效机制进行回收,必将对全球粮食价格起到助推作用。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为刺激经济,2008年以来不断注入流动性。
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包括:极端气候影响生产稳定、生物能源产业推动粮食新兴需求、金融资本不断介入加剧粮价波动以及国际贸易保护激化供需矛盾等。中国社会科学院预测未来我国中等收入阶层将以每年1%的速度增长,将带动国内消费水平升级。
2011年,我国小麦、稻谷和玉米三大谷物总共用于饲料生产的数量已经占产量的30%,相比2001年增加了4个百分点。十年来我国粮食价格走势及影响因素在2001年1月至2012年10月间,我国国内粮食价格整体呈趋势性上涨。2.经济增长带动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粮食等食品消费增长。另一方面是国内饲料、养殖和深加工行业效益不佳,多处于亏损或微利状态,对玉米等原料的需求减弱。造成这种内外差异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我国粮食产量八连增和粮油储备高水平奠定了稳定的供给基础,例如大豆的储备规模自2008年起连续增长,油脂储备结构不断完善、数量不断增加。过去十年我国GDP保持两位数的增长,2008年金融危机后我国经济继续在世界范围内保持高水平增长。
但由于能繁母猪存栏水平高,而猪肉市场需求弱,预计生猪市场效益回升可能会推迟到2013年年中。从历史上看,美联储推出量化宽松政策对全球粮食价格的助推作用十分明显。
2011年城镇人口达到6.91亿人,占比51.3%,相比1978年比例为33.4%,未来预计以每年1%的速度增长。例如国际期货市场对国内期货和现货市场的价格传导。
以河南为代表的普通小麦价格累计上涨101.5%,年均上涨6.6%。而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且耕地质量问题较为突出,被用于开发的土地多为城市近郊的熟地、高质量土地,而新开垦的土地多在偏远地区,地力贫瘠。
同期食用口粮占比从65%降至53%。我国的城镇化速度在加快。2010年以来,我国玉米在时隔15年之后再次成为净进口国,当年进口量为157万吨,占当年国内玉米产量17725万吨的0.89%。5.金融资本开始进入粮食领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甚至扭曲了原有的供需关系与价格走势。
再来看未来影响粮食价格的国际因素:一是通过国际间的金融市场传导。在过去十年中,有六年产不足需。
城镇化对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具有较大影响,从1990年至2010年我国城镇平均每人全年购买的农产品量来看,尽管粮食消费量在20年内下降了38%,但食用油、肉类和奶蛋类的消费量却大幅上升(禽类和奶类的增长尤为突出)。一是国内农产品价格变动相比国际市场呈外强内弱态势。
三是上下游产业间呈现粮强肉弱态势。政策包括鼓励生产的各种补贴政策,如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
2012年全球谷物产量因灾再降,消费相对稳定,库存预计降至4.21亿吨,自2009年以来呈降势,供需偏紧。为准确研判我国通胀的成因,促进形成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有效调控机制,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我们对2001年以来国内外粮食价格走势、我国未来10年的粮食价格影响因素及走势、粮价对未来食品及整体通胀形势的影响等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对策建议。2001年到2011年间,我国小麦、玉米和稻谷三种谷物累计增长1.16亿吨,同期消费量累计增长1.18亿吨,其间有6年为产不足需年份,需要通过库存调剂缺口。以黑龙江为代表的国产大豆价格累计上涨127.3%,年均上涨7.8%。
现货价格则更多反映了现实的需求状况。由于作物产量既受到种子等人为物料的限制,也受到光温水等自然资源的限制,因此未来国内优质粮食作物的增长潜力虽然有,但短期大幅增长的难度大。
有机构预测到2015年我国的玉米进口量将达1000万吨,甚至更高。国际市场上,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瘦肉猪期货今年以来平均跌幅都在两位数,进入8月份跌幅才收窄至一位数。
例如原油价格上涨,带动生物燃料的替代需求,进而带动玉米需求,传导链条从石化开采业传导到轻工业,最终传导到种植业。综合来看,我国城镇化的提高对于饲料粮需求的增长将显著大于对口粮需求的减弱作用,对我国粮食的总体需求增长起到了助推作用。